《中央社》報導,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簡慧娟今天下午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表示,這次除了調高0歲至未滿2歲幼兒的育兒津貼,也將放寬育兒津貼請領範圍,8月起領取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弱勢兒少津貼者,都可併領3500元育兒津貼。
「有些人因為我堅持稱呼緬甸為Burma而不是官方名稱Myanmar意見很大。這兩個名字的分歧產生於1989年,當時執政的軍政府將該國的名字從Burma改成了Myanmar,同樣改名的還有最大城市仰光的英文拼寫。
政治傾向 西英格蘭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的語言學榮譽教授理查德·寇茲(Richard Coates)對美國之音說,選用哪個國名稱謂是政治敏感話題,代表「站哪一邊」。翁山蘇姬:隨你挑 目前被拘押的緬甸國務資政、民主運動領袖翁山蘇姬就曾公開表示,她喜歡稱自己的國家為Burma。如果以其主體民族的名字來作為國名,這含有種族歧視的味道」 翁山蘇姬2013年9月在新加坡論壇上說,「而對我來說徵求民意是最基本的。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緬甸的正式名稱是Myanmar,然而在拜登政府的所有官方文件都稱緬甸為Burma。
人權組織英國聲援緬甸(Burma Campaign UK)的馬克·法馬內爾(Mark Farmaner)對英國廣播公司說,觀察一個國家使用Burma或是Myanmar,通常能夠看出這個國家對軍政府是否採取較為溫和的態度。「Myanmar這個稱謂是軍方提出的,所以如果拒絕使用這個稱謂,那麼就表現了這個國家反對軍政府的政治傾向,」他說。當中國成長快速,對美國來說當然是威脅,美國儘管自己需要跑更快,但外交上不太可能那麼紳士,放任中國傾全力來追趕。
近期美國官員在聽證、或者各種時刻表現出來的對中和對台政策態度,都以三公報、台灣關係法為基本論述,也顯示了美國政府希望回歸常態的立場。尤其是經常對中國舉棋不定的日本政府,去(2020)年才因為想要處理習近平訪日,沒有對疫情採取鐵腕手段,最後落得奧運延期、中日關係也沒有因此改善,現在副首相麻生太郎幾句欽佩台灣的詢答,對照日本去年的「佛系防疫」措施,只會讓國民覺得政府相當無能而已。拜登(Joe Biden)確定當選美國總統後,亞洲各國對他可能扭轉川普(Donald Trump)對中國的強硬態度憂慮不已,尤其是台灣、日本和澳洲,更是美國最緊張的亞洲盟友這篇報告再度痛擊了美國建制派過去對中國那套「以經促變」的論調,但也同樣批評川普政府的對中政策,認為提出正確問題,但沒有提供正確的解決方案,因為對共黨的分析不夠細緻,把中共視為鐵板一塊,無視於習近平對中共內部形成的重大分裂現象。
首先,假設我們同意這篇報告的假設,即前習時代的中共比較理性,而且中國也可以回到前習時代的作為,我們也同意可以把中共沿著擁習與反習的軸線區分,但我們要透過什麼政策工具來運用這個對立軸,達到促使中共行為回到前習時代的水準呢?很可惜的,這篇報告並沒有提出與此相應的策略目標與政策工具。過去在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時代也曾存在所謂的D-10的戰略討論機制(與英國提議的D-10成員類似,但專注議題不同),就是由「大西洋理事會」擔任美方的智庫承辦人,這層歷史使這篇報告更引起政策圈的注目,即便這篇報告是已經退下的前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官員以匿名方式主筆。
這次會以中國為研究主題,反映了跨大西洋兩岸國家所感受到中國挑戰的嚴峻,以及對此議題展開兩岸合作(大西洋)的必要,特別是拜登(Joe Biden)政府把結合歐洲盟邦以面對中國,視為優先的政治議程之一。舉例來說,如何區別黨內的擁習與反習勢力?他們是那些人?與太子黨的關係是什麼?這兩造在對外政策、經濟改革、以及對內政施為、及其對民主人權的立場與手段有無歧異?有何作為可以誘導出擁習與反習的對抗? 此外,固然這篇報告提到習近平還沒上來前的胡錦濤時代,美中關係也並非一帆風順,問題依舊多多,是因為習近平實在太糟,因此回到前習時代是比較好的選擇。如果希望中國的作為可以回到「前習」時代,華府就應該集中力量讓習近平受到箝制,不論這是否要導致習近平垮台,或是迫使習近平自我調整,基本上希望以美國的政策作為,利用中共內部的權力對峙,促發其自我平衡以帶來抑習的結果。這篇報告主張是美國對中戰略要有長程規劃,不會受到短期的任期限制,也要明確界定出美國絕不允許中國跨越的紅線、主要國安關切領域、次要但屬於戰略競爭性的議題區、與中國可有戰略合作的地帶等。
進一步說,這篇報告希望美國對中政策的主要任務,是讓中國的行為舉止可以回到2013年以前,在習近平上台前的思考與作為。因此這篇報告認為,當年凱南主張蘇聯會因自己的意識形態而被自己壓垮的內在邏輯,並不適用於中國,也因此認為如果將對中政策建構在促進中共垮台,會是個不切實際的危險幻想。強調理念在對中競爭的必要性,與盟友在對中競爭的重要性等。這篇長電報基本承認美中出現結構性對峙,但也認為中共的適應能力較蘇共更強,因此過去分析共黨那套對中共無法適用,不認為冷戰時代的抗蘇經驗能夠提供一個對中國挑戰的有效參照。
這篇報告認為習近平將中國帶回原先的馬列主義國家,但認為中國吸取蘇聯解體教訓,中國也積極利用新高科技把自己打造為科技極權國家。大西洋理事會總裁坎普(Frederick Kempe)特別對此提到,「大西洋理事會從未發表過匿名報告或是文章,但因為作者所展現與眾不同的識見而為此破例」(The Council has not taken such a measure before but it made the decision to do so given the extraordinary significance of the authors insights and recommendation…),還說這篇報告是大西洋理事會有史以來所發布最重要的報告之一。
中國的經濟力量更是遠非當年蘇聯可比。文:賴怡忠(讀錯書,入錯行,生錯時代的政治邊緣人) 這幾天網路廣傳一份由「大西洋理事會」(The Atlantic Council)出版的對中戰略報告,〈The Longer Telegram, Toward a New American China Strategy〉。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中共不是鐵板一塊,但操作策略是什麼呢? 可是這篇報告還是呈現了兩個問題。既然可與中共共存,華府就不需要做出中共不等於中國、中國政府不等於中國人民的區分。報告提到美國(川普政府)將中共與中國分開,將中國人民與中國政府分開的舉動是不夠的,認為美國需要更精準與細緻的劃分,應將區分直接進入共黨內部,切入習近平勢力與反習力量的分歧,利用習近平所引發中共內部的不滿情緒,沿著這個軸線處理,以促進中共內部出現反習的自我路線修正。這篇報告仿照當年凱南(George Kennan)有關蘇聯本質分析以及美國對蘇戰略建議的「長電報」(The Long Telegram)寫作,顯見作者希望能比照當年冷戰時代設計對蘇戰略的方式,在今天建構一個對中戰略。認為捨此之外的其他方式都不夠務實進一步說,這篇報告希望美國對中政策的主要任務,是讓中國的行為舉止可以回到2013年以前,在習近平上台前的思考與作為。
強調理念在對中競爭的必要性,與盟友在對中競爭的重要性等。既然可與中共共存,華府就不需要做出中共不等於中國、中國政府不等於中國人民的區分。
這篇報告再度痛擊了美國建制派過去對中國那套「以經促變」的論調,但也同樣批評川普政府的對中政策,認為提出正確問題,但沒有提供正確的解決方案,因為對共黨的分析不夠細緻,把中共視為鐵板一塊,無視於習近平對中共內部形成的重大分裂現象。中國的經濟力量更是遠非當年蘇聯可比。
舉例來說,如何區別黨內的擁習與反習勢力?他們是那些人?與太子黨的關係是什麼?這兩造在對外政策、經濟改革、以及對內政施為、及其對民主人權的立場與手段有無歧異?有何作為可以誘導出擁習與反習的對抗? 此外,固然這篇報告提到習近平還沒上來前的胡錦濤時代,美中關係也並非一帆風順,問題依舊多多,是因為習近平實在太糟,因此回到前習時代是比較好的選擇。文:賴怡忠(讀錯書,入錯行,生錯時代的政治邊緣人) 這幾天網路廣傳一份由「大西洋理事會」(The Atlantic Council)出版的對中戰略報告,〈The Longer Telegram, Toward a New American China Strategy〉。
首先,假設我們同意這篇報告的假設,即前習時代的中共比較理性,而且中國也可以回到前習時代的作為,我們也同意可以把中共沿著擁習與反習的軸線區分,但我們要透過什麼政策工具來運用這個對立軸,達到促使中共行為回到前習時代的水準呢?很可惜的,這篇報告並沒有提出與此相應的策略目標與政策工具。這篇報告主張是美國對中戰略要有長程規劃,不會受到短期的任期限制,也要明確界定出美國絕不允許中國跨越的紅線、主要國安關切領域、次要但屬於戰略競爭性的議題區、與中國可有戰略合作的地帶等。因此這篇報告認為,當年凱南主張蘇聯會因自己的意識形態而被自己壓垮的內在邏輯,並不適用於中國,也因此認為如果將對中政策建構在促進中共垮台,會是個不切實際的危險幻想。大西洋理事會總裁坎普(Frederick Kempe)特別對此提到,「大西洋理事會從未發表過匿名報告或是文章,但因為作者所展現與眾不同的識見而為此破例」(The Council has not taken such a measure before but it made the decision to do so given the extraordinary significance of the authors insights and recommendation…),還說這篇報告是大西洋理事會有史以來所發布最重要的報告之一。
這次會以中國為研究主題,反映了跨大西洋兩岸國家所感受到中國挑戰的嚴峻,以及對此議題展開兩岸合作(大西洋)的必要,特別是拜登(Joe Biden)政府把結合歐洲盟邦以面對中國,視為優先的政治議程之一。這篇報告認為習近平將中國帶回原先的馬列主義國家,但認為中國吸取蘇聯解體教訓,中國也積極利用新高科技把自己打造為科技極權國家。
認為捨此之外的其他方式都不夠務實。如果希望中國的作為可以回到「前習」時代,華府就應該集中力量讓習近平受到箝制,不論這是否要導致習近平垮台,或是迫使習近平自我調整,基本上希望以美國的政策作為,利用中共內部的權力對峙,促發其自我平衡以帶來抑習的結果。
過去在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時代也曾存在所謂的D-10的戰略討論機制(與英國提議的D-10成員類似,但專注議題不同),就是由「大西洋理事會」擔任美方的智庫承辦人,這層歷史使這篇報告更引起政策圈的注目,即便這篇報告是已經退下的前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官員以匿名方式主筆。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中共不是鐵板一塊,但操作策略是什麼呢? 可是這篇報告還是呈現了兩個問題。
這篇長電報基本承認美中出現結構性對峙,但也認為中共的適應能力較蘇共更強,因此過去分析共黨那套對中共無法適用,不認為冷戰時代的抗蘇經驗能夠提供一個對中國挑戰的有效參照。報告提到美國(川普政府)將中共與中國分開,將中國人民與中國政府分開的舉動是不夠的,認為美國需要更精準與細緻的劃分,應將區分直接進入共黨內部,切入習近平勢力與反習力量的分歧,利用習近平所引發中共內部的不滿情緒,沿著這個軸線處理,以促進中共內部出現反習的自我路線修正。這篇報告仿照當年凱南(George Kennan)有關蘇聯本質分析以及美國對蘇戰略建議的「長電報」(The Long Telegram)寫作,顯見作者希望能比照當年冷戰時代設計對蘇戰略的方式,在今天建構一個對中戰略那是藩鎮的更高階段,是武人治國下荒唐又裂解的特殊時期。
唐代是考取明經的人比不上考取進士的人。文:楊照 進士成為文人系統的最高標準 宋朝的國家財政經常出問題,國庫困窘,其中一個常常被忽略的因素,就是花在文官體系上的人事費用。
進士被抬得那麼高,連帶地寫文章、寫詩也被抬得很高,社會上視寫文章、寫詩為頭等能力,相對輕視實際當官治國所需要的本事,這是另一個大問題。「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然後臨軒唱第,上二等曰及第,三等曰出身,四等、五等曰同出身。進士的地位最高,一般稱做「文辭之士」,那可不是對會寫文章的人的泛泛之稱,而是特別保留給進士出身的。